旧--研究室
精神生化室
生物精神病学研究进展
研究室主任、博士导师张岱教授
本方向以严重影响我国人民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物质依赖和老年性痴呆等重大精神疾病为研究重点,继续进行国家863、973、985工程、211工程、“十五”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禁毒基金和国际合作等项目研究,努力实现的目标是在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的重大精神疾病和行为障碍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科研成果将显著提高临床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水平。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精神分裂症、老年性痴呆、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孤独症、强迫症、神经性厌食症等相关易感基因定位克隆研究:发挥既往积累的大样本遗传样品优势,充分利用生物信息资源,进行候选染色体区域微卫星和SNP分析,制作微卫星和SNP整合图,筛选疾病相关易感基因,为疾病基因结构与功能等中下游工作奠定基础。
(二)、精神分裂症、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孤独症表型与分子遗传学研究:收集病人内源表型(包括认知功能、眼动特点、神经系统软体症状和特殊视觉诱发电位脑电图、细胞免疫因子等)资料以及DNA标本,分析内源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以探讨疾病遗传规律。
(三)、探讨APP分子片段影响gamma分泌酶活性、促进淀粉样蛋白(Abeta)生成的作用机制,为研究AD的发病分子机理提供新的理论线索。从分子和细胞水平上探讨生物膜分子对Abeta细胞内转运加工过程的影响。作有助于发现新型治疗AD药物。
(四)、治疗老年性痴呆新药研究:筛选抑制淀粉样蛋白生成和分泌的生物工程药物和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或组分,从分子水平上提供老年性痴呆病因和发病机制线索,进一步证明提取物或单体化合物抑制APP分子beta分泌酶活性的作用。
(五)、情感障碍的病理机制和治疗基础综合研究:在抑郁动物模型探讨抑郁发病机制和不同种类抗抑郁剂治疗的中枢机制;结合对抑郁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皮质醇等物质的血清浓度测定,验证抑郁障碍发病的神经营养假说;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治疗抑郁障碍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一些脑区激活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机制;用神经电生理的方法探讨抑郁大脑功能联络的特点,从大脑活动的整体水平探讨其病理机制及治疗的影响;睡眠障碍可见于90%以上的抑郁患者,运用睡眠脑电及定量分析技术,深入研究不同抑郁障碍的睡眠障碍的形式和特点及对预后、治疗反应等是否有预示意义等。
(六)、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抗精神药物治疗诱发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病理机制及新治疗方法的开发:结合脑电生理和功能影像学研究精神分裂症功能联络的特点和治疗后的变化;研究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睡眠障碍的生理学特点及对病期预后、治疗反应的意义;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病因和病理机制、新治疗方法的探索;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七)、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化机制以及抗精神病药机制研究:制作精神分裂症的动物行为模型,探讨精神分裂症发病过程中,不同脑区神经递质系统的病理改变,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物、心境稳定剂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以及对不同递质系统产生的作用。以特异性的模型为研究工具,筛查具有抗精神病作用、抗抑郁作用或心境稳定作用的中药有效成分,开发有效的治疗精神疾病的中药。
学术带头人简介:
周东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精神科杂志常务副主编。曾在美国NIH进修学习二年,主要从事遗传学、精神生化和神经内分泌研究,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约30篇,发表的杂志包括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Schizophrenia Research、Psychopharmacology Molecular Psychiatry、Biological Psychiatry等。
张岱,男,医学博士,教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卫生部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老年性痴呆科学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华精神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委、中华遗传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自1983年起,一直从事精神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曾在意大利FIDIA中心实验室、德国海德堡大学分子生物学中心任访问学者、客座教授。相继发表SCI收录论文,其中影响因子>5.0的杂志有Am J Psychiatry、Molecular Psychiatry、J Neuroscience和Biological Psychiatry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