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精神疾病
全国儿童精神科医生不足500人
视觉中国供图(资料图片)
8月14日零点,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刘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门诊工作。从13日中午12点半开始,刘靖一直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看病,从不到5岁的幼儿,到快成年的青少年都有。一位患者刚刚从椅子上离开,另一位患者又马上坐到了刘靖的对面,无缝衔接。为了保护患者的隐私,她常常不得不亲自维持就诊秩序。
其实,当天的正号只有8个,下午3点半左右刘靖差不多已经完成了这些正号患者的门诊工作。之所以一直工作到深夜,是因为有加号的患者。
8月13日中午12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来到刘靖诊室门外,一位患者的家属从8月12日晚上11点就已经开始排队加号,加号的队伍自觉地在一张纸上写了一个排队顺序,最终共有24位加号患者。加号患者的相关费用和正号患者一致。
来自山东的葛静静正在跟随刘靖进行研修学习,她告诉记者,在她跟随刘靖出门诊的这两个多月中,刘靖在门诊为患者看病最晚曾经到凌晨2点多。加号是刘靖及刘靖医师所在的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医生门诊工作的常态,而加号的患者绝大部分来自外地,对于这些长途跋涉过来的患者,刘靖及她的同事们在尽自己所能为他们提供帮助。
国外儿童精神障碍的患病率约为15%,我国可做参考
刘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目前,国家还没有开展儿童精神科医生的相关认证工作。根据她多年和同行交流的经验,全国各地专门从事儿童精神科工作的医生不足500人。
然而,全国对儿童精神科医生的需求量却十分庞大。据刘靖介绍,我国关于儿童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的数据还在统计之中,但是国外很多国家已有调查报道,儿童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一般为15%左右,我国也可以此做相关参考数据。
目前美国对儿童精神科医生有相应的资格认定,据了解,美国目前大约有8000名左右儿童精神科医生,美国儿童大约有7000万。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0~14岁人口约有2.2亿多人。我国与美国儿童精神科医生与患儿比例的差距一目了然。
“精神科医生少,儿科医生少,儿童精神科医生就更少了。”在采访过程中,刘靖表达了儿童精神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此同时,儿童精神卫生服务和其他医学专业服务一样,也存在着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儿童精神科工作开展日益广泛,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地,儿童精神科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并不落后于发达国家,然而这主要局限于部分一线城市和少数非一线城市。
针对各大综合三甲医院开设的精神心理科,刘靖表示,虽然当初这些科室的医生多数来自其他科室,但是经过培训、进修学习等,这些科室的医疗服务质量逐年提高。而且有部分综合医院的精神科历史悠久,发展很好,位居国内先进水平,比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等。根据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最新发布的精神医学科排行榜显示,非一线城市的综合医院,除了上述两所医院以外,上榜前10名的医院还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刘靖表示,部分综合医院的精神心理科在儿童精神卫生服务方面也开展了大量工作,特别是那些非一线城市的医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周边地区患者看病难的问题,在推动我国儿童精神卫生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心理咨询室等社会机构的规范管理有待加强
除了综合医院的精神心理科以外,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私人心理咨询室、提供心理治疗的私人诊所等也是对精神卫生服务资源不足的一种补充。但是,这些提供相关服务的社会机构的质量参差不齐,令人担忧。
刘靖曾经在门诊遇到在一些在上述机构进行过心理咨询,然后又来北大六院就诊的患儿。刘靖表示:“根据家长的描述,有些心理咨询机构的服务质量令人非常担忧。”这在无形之中,耽误了孩子病情的治疗。
刘靖说,要让这些心理咨询机构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还需要采取统一的机构认证等更加完善的规范措施。
马泽中是一家心理咨询机构的负责人,作为行业从业者,他和刘靖持有相同的观点。在马泽中看来,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确实有很多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机构规范性不够。
马泽中表示,很多人觉得心理咨询机构是一个暴利行业,而且觉得工作轻松、自由。近些年,各类心理咨询机构呈现泡沫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大浪淘沙之后,真正能坚持做下来,且做得比较好的却不多。
据了解,我国目前有将近100万名持证心理咨询师,而仅有3万~4万人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专兼职工作,90%以上的心理咨询师持证而未从业。
马泽中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如果心理咨询机构的从业人员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加强自己的规范化管理,在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各心理咨询室其实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孩子总是不听话?可能是生病了
刘靖在门诊中遇到较多错过了最佳治疗期的孩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儿童精神科医生比较少,家长求医比较难;另一方面,也和家长相关知识的缺乏有很大关系。
提高儿童精神科医生的数量很难立竿见影。对于广大家长来说,最快的方式或许就是增加自己相关方面的知识储备。
刘靖说:“对待孩子要特别细心地观察。如果孩子在言语、智力、情绪、行为等方面存在问题,且不同于其他普通孩子,或者与过去相比,孩子在言语、情绪、行为等方面发生了比较持续的令人担心的变化,那么就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确定是否存在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
刘靖表示,对于儿童少年来说,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所易罹患的精神心理疾病有所不同;不同的疾病,临床表现也各有特点。比如:孤独症常常起病于婴幼儿时期,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的刻板重复,具体表现为缺少交往兴趣,对他人呼唤缺少反应,回避他人目光,言语发展落后,交流困难,痴迷于某些活动或事物等。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常常在学龄前期出现症状,这两个常见的疾病有哪些表现呢?刘靖解释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动症,主要表现为注意障碍、活动过度和好冲动,具体症状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频繁地做小动作、或跟周围同学说话,写作业心不在焉、磨磨蹭蹭、需要家里人督促,做事情冲动、不考虑后果,还经常丢三落四,等等。抽动障碍则表现为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如:挤眼睛、耸鼻子、咧嘴、耸肩膀、梗脖子、清嗓子等,当孩子出现上述问题时,要考虑到这两种疾病的可能。
自青春期左右,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患病率则会明显增高。当孩子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甚至有轻生的观念或自伤自杀行为,一定要及时就诊,确定是否存在罹患抑郁症的可能。当孩子间断出现情绪低落和情感高涨,要注意双相障碍的可能。而当孩子出现幻觉、毫无事实依据地坚信被人议论或被害,或自己莫名其妙地笑,或有一些很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和想法,要考虑到精神分裂症的可能。这些疾病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社会功能,及时诊治非常重要。
儿童精神障碍的种类非常多。除了上述疾病外,孩子还会罹患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选择性缄默、躯体化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睡眠障碍等疾病。了解这些疾病也非常重要。
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整体精神活动都应该予以关注,如果孩子发展落后,或出现一些“怪异言语” “情绪问题”“异常行为”,持续2周或者更长时间,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或人际关系等,或给孩子造成明显痛苦,就应该引起家长警惕,需要带孩子去医院诊治。
父母生育年龄大易导致孩子罹患精神障碍
刘靖指出,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高和很多因素有关系,包括生物学和非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学因素,如果父母罹患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多动症、抽动症等疾病,那么孩子就有比较高的风险罹患这些疾病。
此外,随着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的实施,高龄产妇增多,尤其是二孩政策刚出台时尤为突出,孩子的心理健康也需特别关注。除了关注同胞竞争等问题之外,高龄孕妇所生子女罹患21-三体综合征即唐氏综合征的风险会增高,孤独症风险也会增高。刘靖引用了美国一项涵盖了253347名父母资料的调查,结果显示,女性生育年龄超过35岁,男性生育年龄超过40岁的父母,第一胎子女罹患孤独症的风险,是年龄低于这两个岁数的父母所生子女的3.1倍。
另外,妈妈在怀孕时有病毒感染,服用某些药物,或罹患糖尿病、妊高症等疾病,或有明显的情绪问题,或孩子出生时出现窒息、脑出血等状况,也有可能影响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增加孩子出现神经发育障碍或精神心理疾病的风险。
与此同时,环境因素与儿童少年精神心理健康关系也很密切。家庭环境不良、父母不和、教育方式不当、学习压力过大、老师的不良教育方法、以瘦为美的社会文化,以及自然灾害、性侵害等创伤,也会增加孩子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风险,或成为孩子罹患精神障碍的诱因。
因此,对于儿童少年的精神心理健康,应从预防角度积极开展工作,从而减少儿童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或罹患精神障碍的风险。
(实习生赵丹阳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刘昶荣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