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健康科普 >康复故事

精神康复广角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海淀院区: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昌平院区: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010-62723860  / 82801936

dyb@pkuh6.cn

海淀院区: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昌平院区: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精神疾病康复中心

Tel:010-82088261

Email:lykangfuzhongxin@163.com

康复故事

它只是一个疾病,不会影响你一生 ——消除病耻感

来源: 作者:焦艳
浏览次数:

大家好,我是焦艳,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时也是北大六院康复中心的员工。

2012年,我大学本科毕业,通过了注册会计师5门考试,在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国际部工作,我的工作能力很强,各方面都很优秀,自己也有满腔热血,感觉前途一片光明。当时的我性格内向,不太会应对压力,遇到情绪问题无法排解。在2012年的寒冬,因工作压力过大和个人一些情感问题,我突然头疼睡不着觉,神经紧张却什么都表达不出来。我不再和家人交流甚至淡漠,精神状态十分紧绷,眼神充满了恐惧。起初家人怀疑我中邪了,后来经人介绍找到心理咨询机构询问了我的相关情况,说可能是精神问题,于是来到了北大六院看病。

我当时的状态是缄默和木僵,医生诊断了精神分裂症,就住院治疗了。住院一个月,我每天服用阿立哌唑,症状得到了控制。之后每个月我都到医院定时复诊取药,本以为首发服药2年可以停药,我就跟医生申请停药试试。但不幸的是3个月后,2014年的十一假期,我在成都旅游时复发了,情况非常严重,不吃不喝不睡觉,不与人交流,连厕所都不会上了。我连怎么从成都回到北京都一无所知,还好有朋友带我回来。马上我又住进了北大六院,共进行了30多次电休克治疗。之后我状态很差,浑浑噩噩的过了两年多,也无法参与工作,甚至在生活中都显得有些木讷。

2015年的春天,在病友的推荐下我来到了北大六院康复中心,加入了个案管理和团体治疗服务。在个案管理员和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敞开心扉,愿意和她们交流,也愿意听取她们给我的指导和建议。她们关心我的病情,也愿意帮助我,这使我感觉到了温暖。后来,个案管理员向我推荐了绿丝带志愿者组织,我顺利地加入成为了其中一员。我在北大六院里面做导诊,在工娱室陪伴病人,在互助会分享经验。内向的我变得开朗起来,愿意和志愿者们交流经验,也愿意在岗位上帮助其他病人和家属。我认为志愿者就是我的工作,我也渐渐地学会应对压力和情绪问题,不再那么脆弱。现在我已经是北大六院的一名正式在编员工了。我的工作是康复中心的秘书,负责接待咨询,志愿者的管理以及日常文秘工作。

在生病这10多年里,我很关注病耻感这个话题,也就是污名化对精神疾病患者生活的影响。有的患者不承认自己得的是精神疾病,不遵医嘱服药,封闭自己,减少社会接触,那样只会让病情越来越严重。还有的患者来医院开药后马上把药盒扔进垃圾桶,装在自己其他的药瓶里,为的就是不让人发现自己吃的是精神类药物,生怕别人发现自己有这类疾病。还有一些家庭中,孩子不愿吃药不承认病情,家长还会无奈暗服药。同时也会担心亲戚、邻居知道孩子生病,无形中还造成家庭经济、照顾负担。一旦患上精神疾病,很多人会选择远离家人、远离朋友、远离社会,不想让任何人知道自己的病情,会觉得很耻辱见不得光。

当然,患者对患精神疾病感到羞耻,与整个社会对精神疾病存在一定的偏见和歧视有关。部分公众不理解精神疾病,对精神障碍患者少有支持,不够包容。很多单位用人不会愿意选择精神病人,他们认为这样的人是危险的、可怕的。精神疾病康复者就业是现如今社会的一大难题,很多人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也得不到应有的报酬,这样不利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和回归社会,也会大大打击他们对康复重燃的希望。

近一年来,我参加了同伴支持项目,作为同伴工作者去带团体,两期共48次活动让我从团体新手小白成为了越来越自信的带领者,也能够在过程中收获友谊和康复心得,大家惺惺相惜,约定一起康复得更好。我还参加了去污名化工作,作为复元大使去讲述我自己患病的经历,希望能够带给大众一些新的角度看待精神障碍患者和病耻感,也能够尽力去消除污名对我们的负面影响。我已经在六院康复中心工作7年了,除日常工作我还经常随老师去参加培训,有时会去到外地,和各地的病友分享经验,互相支持。

康复路上固然充满艰辛和困难,但精神疾病并不可怕,坚持服药,加以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更好地康复。它只是一个疾病,不会影响你一生,更不要给自己贴标签、增加病耻感。助人且自助,是我们的宗旨,互相陪伴互相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并不孤单。相信改变永远是可能的!

最后愿我们心里有光,眼里有光,身边有光!

 

本文由廖金敏编辑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