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康复广角
海淀院区: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昌平院区: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精神疾病康复中心
Tel:010-82088261
Email:lykangfuzhongxin@163.com
心理加油站
浅谈“拖延”
在与青少年或毕业生访谈中,经常遇到个案表示自己有 “拖延症”。实际上,我们生活中可能存在着无数的“拖延”行为,明知事到临头了还是难以启动,越是着急越难开始,拖着久了甚至还会产生苛责埋怨自己的想法:又是这样拖拖拉拉,我果然什么都做不了,我的人生完蛋了……
那么需要大家关注的一个问题是:自己真的在做每一件事都“拖延”吗?想过这个问题后,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步骤一起梳理“拖延”,一起跳出“拖延”的黑洞。
1、在处理“拖延”时,请重新审视“拖延”的起因
“拖延”必有一个起因,什么事也没有遇到,我们不会莫名其妙认为自己“拖延”,所以“拖延”一定是在存在某件事情的条件下产生的,可以将这件事情作为“拖延”的主框架。
个人认为,引起“拖延”的某件事情更多的是一个外部要求,比如说接收到一个工作/学习任务,亦或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表面上是内在需求,本质上还是一种内化了的外在需求)。以求职为例,个案知道自己应该要在一周内投递3份简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应该一周内投递3份简历?为什么不是应该一周内每天刷3个短视频?这个时候,情况就变得清晰化了,个案管理员可尝试引导个案自我思考,帮助其认识到外部要求与内在自我出现了“不一致”,内在自我与外部要求发生了冲突,并且内在自我排斥外部要求,但或许出于某种原因,内在自我认识到不得不去满足外部要求,所以产生了“拖延”的消极抵抗行为表现。
2、觉察“拖延”背后的认知
接下来,我们可以同个案共同分析“拖延”背后存在的内在自我或者内在需求究竟是什么。每一次“拖延”可能都在提示着我们,可能是外部要求太高了,也可能是内在需求太高了。总而言之,如果“拖延”这个行为让个体主观产生了痛苦,就说明外部要求与内在自我不匹配,而且越不匹配,越是痛苦,也越说明我们更可以关注一下内在自我的心理状态。再与上文例子衔接,我们告诉自己应该投递简历了,但迟迟没有行动,或许内在自我根本不想投递简历,甚至也不想求职工作。那么这次“拖延”实际上是一个信号,提醒个案问问自己为什么不想。消极抵抗的背后或许与“害怕被否认”、“害怕被评价”等自我价值感有关,也或许与“害怕被拒绝”、“恐惧不确定”等安全感有关,当然,也或许是其他认知。实际上,与其自我责备悔恨,不妨引导个案倾听“拖延”发出的信号;自我觉察“拖延”,并正视“拖延”,其实是能帮助我们产生行动力的。
本文由廖金敏编辑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