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典型
以国家大事为己任的精神科医生——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马弘
中国的精神科医师至今不到3万名,马弘医师是为数不多的自愿加入这个行列的医生之一。从事这项服务特殊人群的工作34年来,她一直保持着对职业的高度热爱。前12年的严格训练和积淀,使她成长为我国精神卫生领域的双料专家:同时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担任社区精神卫生和应急办担任危机干预医疗队长的专家。在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和社区精神卫生服务领域均有突出贡献。
1.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中国国家级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起步于1994年12月克拉玛依特大火灾,时为北大六院主治医师的马弘是原中国卫生部派出的首支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队员,在队长的带领下迈出了我国大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实践的第一步。 此后23年的各种突发事件中,马弘医师作为队员,参加过2000年12月洛阳特大火灾、2002年5月大连空难、2002年6月北京大学山鹰社山难;作为专家,她担任过2003年北京市非典指挥部协调组专家,她和北大六院其他医生共同提出的“关于非典亡者家属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建议”得到时任北京市代市长王岐山的首肯,采纳了其中绝大部分的建议。
2004年起,马弘医师开始担任国内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队长工作;2005年起开始担任联合国不同组织在我国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队长或项目负责人,包括联合国儿基会(UNICEF)、人口基金(UNFPA)、开发计划署(UNDP)、世界卫生组织(WHO),澳洲发展援助署(AUSAid)等。包括2005年6到10月的国家商务部/民政部/儿基会四省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国家医疗队总队长、2007年澳大利亚发展署“儿童保护-灾后精神卫生项目”中方负责人、2008年至2010年的原卫生部/联合国人口基金汶川震后社会心理干预项目,该项目在6个极重灾县工作3年,几乎覆盖了项目区全部村支书800余人。马弘医生团队与共同工作的全国妇联、全国老龄委的专家共同开发了《灾后社会心理支持核心信息卡》,在此后的数次特大灾难中印刷发放数万册。因为执行出色,2009年UNDP主动将“汶川灾后恢复重建暨灾害风险管理项目-弱势人群心理危机干预”项目交给了马弘医生团队。2010年玉树地震后,UNDP将对玉树的心理危机干预项目交到北大六院,马弘医生团队以对藏区文化的高度尊重,经过缜密的调研,开发了我国第一份藏文心理卫生核心信息资料,在后续的干预及培训中该资料得到藏族受灾群众的认可。该项目被UNDP认可为“良好实践”,在UN网上向全世界展示。
马弘医生还担任过2008年原卫生部疾控局第一批汶川地震心理救援队队长、2010年原卫生部玉树震后紧急干预培训负责人及心理救援队队长;国家卫计委2012年“6.23”吉林德惠特大火灾心理危机干预、2014年“5.22”乌鲁木齐暴力恐怖袭击医疗队心理危机干预和2015年“812”天津港爆炸事故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组负责人。
在经历了多次大型灾难紧急心理救援后,马弘医生认为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心理实训教材。借助2010-2011、2012-2013世界卫生组织双年度项目,她和她的团队在四川进行了“灾后基本精神卫生服务需要、提供方式与组织间协调机制研究”,开发了“灾后分阶段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经过专家论证和预实验,这套“让不会干的人知道怎样干,让会干的人知道怎样干更好”的操作性教材,成为了目前实战培训的主要教材,并在国家减灾委组织的东盟十国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和WHO西太区16国的培训中使用,其高度的操作性和演练式培训方式获得好评,已有两个国家申请将该套教材翻译为了当地语言。
2000年至今她持续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为我国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培养人才。
2.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马弘医生对于中国社区精神卫生的主要贡献同样突出。2000到2001年,因筹备第三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马弘医生借调在原国家卫生部疾控司慢病处,参与了原卫生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的《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和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具体起草组织工作。同时参与了中国精神卫生法的调研与起草、重大敏感问题的处理。两年的借调极大提升了她高层管理视野和公共卫生服务组织能力。
2003年的“非典”之后,我国于2004年启动了中央转移支付地方卫生经费项目,精神卫生因不属于传统的公共卫生领域,申请立项十分艰难。北大六院及时将马弘医生送去澳大利亚学习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与管理。一个月艰苦学习后,马弘医生回国与项目申请工作组一起,结合澳大利亚模式,根据当时我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因病肇事肇祸或被关锁情况严重的现况,从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方面、从社会和谐稳定的角度,大胆提出了在中国建立“医院社区一体化精神卫生服务”的设计理念和工作目标。在原卫生部的指导下,“重性精神疾病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治疗项目”于2004年底以唯一一个非传染病项目得以首批立项。当年获中央转移支付经费686万元,至今,该项目依旧被亲切的成为“686项目”。至2017年,已经成长为年度国家经费4.7亿的公共精神卫生项目。已有530余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得到了救治救助与连续社区管理。在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年度大会上,“686项目”被选为全球15个展示项目之一。
马弘医生作为项目设计主要参与者,之后担任了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副主任(2006-2016年),参与了该项目的全部设计、经费申请、全国培训、督导与推广、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设计、人才队伍建设等系列工作;作为专家,还参与了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论证与设计。自2000年起,她无数次上山下乡.到贫困患者家,足迹遍布全国。
勤于学习的马弘医生在工作中深感自己在公共卫生知识方面的不足,2002到2003年,在医院支持下,她完成了北京大学公卫学院卫生事业管理MPH的硕士课程学习。为了保证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她将部门的年轻博士们送去北大公卫学院加读卫生事业管理或卫生经济学硕士,使北大六院公共卫生事业部担任国家项目管理的员工具备了精神卫生和公共卫生双重能力,至今为止,这样的队伍全国只此一家。
为了推进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马弘医生亲自设计了不少接地气的培训并担任讲员,边讲边改。凡社区医生希望与她建立联系时她从不拒绝,利用业余时间大家的问题。
马弘医生至今依然是社区精神卫生的国家级主力专家,时任2015年开始的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专家组成员、国家医学考试中心乡村职业助理全科医师考试委员会出题专家等。
马弘医生不仅在临床医疗、教学及志愿活动中表现良好,多次获得医院的奖励,在危机干预、社区精神卫生和精神障碍病因学的研究也有较好产出,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2篇发表在神经精神科领域的顶尖杂志Molecular Psychiatry。
马弘医生自2004年起利用自媒体积极普及精神卫生和心理危机干预知识。2017年2月,她的一篇抑郁症科普单篇阅读量达4万8千多次。同事开玩笑称她为“网红”。
马弘医生是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的首任总干事和司库(2005年),此后担任副会长至2017年4月,她以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制度建立、会员发展,年度大会组织方面都有很大贡献,为近十家医院带出了能够承办大型会议的组织队伍。她建议成立的“青年医师联盟”、西部青年精神科医师“金雁工程”至今依旧活跃。
马弘医生在国际舞台上同样活跃,她担任过3年世界精神病协会(WPA)执委会委员,是唯一一名在WPA任职的中国大陆医生;她担任过WHO和美国国立卫生院(NIH)的非洲社区精神卫生培训讲员并两赴非洲;2015年担任WHO日内瓦临时顾问、多次担任WHO西太区临时顾问;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精神卫生委员会和环太平洋精神卫生委员会(PRCP)委员,在世界经合组织(OECD)和萨尔斯堡论坛上都是中国唯一的精神卫生讲员。她以积极开放的态度在世界舞台上推介中国的精神卫生服务,希望我国的良好实践能够对世界有所贡献。
马弘医生是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医生。2014-2016担任哈尔滨市精神卫生市长专家。
马弘医生虽然患病多年(1995年患癌症,历经手术和化疗;2003年椎间盘凸出手术等),依然情绪饱满,充满正能量的工作。她说:“真正的知识分子是以国家大事为己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