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精神疾病
孩子厌学、不听话、沟通难、沉迷网络怎么办?北大六院专家给您支招儿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可以理解,但若忽视孩子的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循序渐进或个性需要,按照社会的模子“克隆”一个好孩子,常会事与愿违,甚至让孩子生出许多问题来。本期我们邀请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专家,来和大家聊一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小插曲”及应对措施,帮助父母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厌学
不都是孩子的错
小语是个乖巧的女生,学习成绩一向很好,全家对她寄予厚望,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什么都不让她干,只管把学习搞好就行。因为这学期有好几门功课要会考,妈妈又给她报了周末辅导班补习。但老师反映,小语这学期上课常走神,交作业不如之前积极,考试成绩也有所下降;妈妈也发现小语身体状况好像不太好,早上上学总喊肚子疼,有时还会恶心、想吐。家里人很着急,带她到几家大医院检查,并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可症状一直没有好转。小语现在不单去学校身体不舒服,去辅导班也会有恶心、肚子疼的症状。吃药也不管用,转诊心理科才得知是厌学情绪导致的身体不适,原来身体不适是逃避上学的一种反应。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其主要特征是被动地应付学习,学习态度不认真,不完成作业,害怕考试;远离或逃避学习,行为散漫,迟到,旷课,逃学;甚至弃学出走或辍学,有的还会有躯体化表现,如恶心、头晕、心慌、脾气暴躁等。那么,引起厌学的原因有哪些,应该如何解决呢?
自身因素
孩子在小的时候,心理上多依赖于父母,他们的学习动力也来源于父母,为了让父母满意,为了得到父母的夸奖而学习。随着年龄的增加,个体的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开始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但还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帮助。特别是到了青春期,会出现强烈的叛逆心理,觉得小时候为父母而学的行为是幼稚的,他们要找到新的学习动机。由于他们的自控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及抗挫能力很差,自我评价能力还处于发展中,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加,内容难度加大,制定的学习目标超出能力范围,碰到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挫折,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应对方法:
父母应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责任,是为将来独立生活做准备”。父母应客观评价孩子的能力,帮助孩子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制定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把大目标划分成小目标,让孩子在实现每个小目标中获得喜悦和成就感,增强对学习的信心,从而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家庭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不适当及家庭环境的问题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倾向。在一些专制式、溺爱式的家庭,孩子要么叛逆强烈,要么没有自我约束力,对学习缺乏动力和兴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部分家长期望值较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过分看重分数,以分数来评价孩子的好坏,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导致学生自信心不足,从而产生厌恶情绪。另外,家庭不和睦,父母经常吵架、父母离婚等,也会给孩子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使其对世界认知发生变化,耽误孩子的学业。
应对方法:
家长应该学习正确的教养方式,提高家庭教育能力,重视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孩子找到有效的学习规律。此外,还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发现孩子有厌学心理时,用启发和引导的方式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让孩子自己领悟学习的意义。家庭要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绝不能采取强制的管教方式,让孩子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中学习。
社会因素
当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校基于考试的压力,不得不使用题海战术,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的状况使学生产生负重感,对学习失去耐心,甚至厌恶老师,厌恶学习;繁重的学业导致学生睡眠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等。此外,不恰当的媒体宣传,让学生觉得知识贬值,认为读书没用,上了大学连工作都找不到……对于明辨是非能力差的学生来说,这些负面信息无疑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态度。
应对方法:
社会应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宣传“知识就是力量”“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等励志思想。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心理辅导,使学生认同自己,帮助建立正确的心理防御机制,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学习主动性。
总之,引起孩子厌学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应多关注孩子心理上的需求,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解除孩子心理负担,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不听话 其实是你不懂他
小明的妈妈最近有些愁眉苦脸,原因是小明处处跟她对着干,让他往东偏要往西,说什么也不听。小明说妈妈根本不理解自己,几次吵架均以自己被噎得哑口无言告终。其实,类似的场景屡见不鲜,社会上不断报道的“熊孩子”也反映了孩子养育的困难。家长们难免纳闷:孩子为何总是不听话?
什么是“不听话”?主要是指“不良行为”,即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或因情绪而产生的过分行为。大多数时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同年龄相符的行为。如果不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就容易把与孩子年龄相符的行为当成不良行为。如将小孩子“探索世界”的行为视为淘气,将与其发展相适应的行为误认为“不听话”。明确不良行为的界限,家长才能做出更好的应对方式。
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孩子的不当行为有四类:一是寻求过度关注,二是寻求权力,三是寻求报复,四是自暴自弃。这些行为有时让家长不胜其烦,有时又油然而生无力感,但孩子这些行为的背后都透露着获得归属感及价值感的需求及家庭间互动方式的问题及改善空间。面对这样的行为,家长们需要秉持尊重、和善、理解的态度,跳出原来的行为模式,尝试寻求新的方式。
去做,而不是去说。
很多家庭都会陷入这样的常态:家长代替孩子去做他本应该做的事,同时重复一些千篇一律而无用的话,但重点是家长替代了孩子的职责。可想而知,孩子下次仍会选择原来的做法,毕竟他们并没有承担任何后果。因此,家长需要明确自己要做是什么,提前和孩子商量或告知孩子:“我能做的是什么,其余的不会去帮你”。如希望孩子自己收拾作业,如果孩子没有收拾妥当且抱怨时,温和而明确地与他讨论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
让孩子参与规则制定。
我们可以采用开家庭会议等较为开放的方式,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管理中,使得孩子的意见被合理接收,让孩子感受到责任及归属。当然,规则制定需要从一而终地执行,而且不论家长还是孩子都需要承担违反规则的后果。
创造有益及简单的环境。
写作业是很多孩子及家长都头疼的事情。孩子不想面对枯燥的作业,家长则要被孩子千奇百怪的“小动作”所扰。尝试将与作业无关的东西移出孩子的接触范围,排除无用干扰,准备作业本、参考资料、笔、水(如有必要),相信孩子的注意力会大大集中。
不要让情绪掌控行为。
俗话说,恶语伤人六月寒。在愤怒状态下的行为往往并不是双方愿意表达的。换位思考,当面对指责时的感受和反应,可能就是孩子的感受。此时尝试暂停,等待双方都冷静下来,然后共同商议办法去解决问题。我们应该专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互相指责。
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
孩子作为不断成长的人,慢慢从周围世界中获得归属及尊严,学会责任、得到爱,并将自己所得回应给世界。家长要鼓励孩子,平等地对待他,以尊重、和善、理解的态度面对孩子,最终获得的也会是孩子的理解和尊重。
被孤立 发现后尽快纠正
当孩子年龄逐渐增长、进入学校学习并且接触到更多同伴后,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在社交方面存在问题。如进入学习环境后,无法较快地融入学校,难以和周围的同学建立友谊;被同学孤立,甚至可能遭遇校园欺凌事件;结交一帮社会团伙,沾染上不好的社会风气等。从社交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可以看出,若一个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并没有问题,却难交到朋友、无法融入同龄人的团体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孩子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发育的问题。
如孤独症谱系的儿童青少年,因为缺乏社交意愿、无法理解社交语言、没有社交技巧,在进入学校后便不可避免地遭遇人际关系的压力,且在青春期表现得更为显著,可能遭遇排挤、孤立、暴力事件。
其次,适应困难的问题。
家庭变故、升学、转学等都可能对孩子的适应造成影响。一些较为敏感、谨慎的孩子可能在这个阶段出现焦虑、情绪障碍等,故而无法投入同龄人的学习与生活中去。
再次,孩子的个人性格特质的影响。
大约在学龄早期,孩子便开始形成个人性格特质,他们对待事物的反应、行事的风格基本开始成形,并且逐渐演变成成人后的性格核心部分。在此阶段,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的关系等对于儿童的性格特质行为具有较大的影响。过分溺爱、漠不关心的教养模式可能造成孩子容易焦虑、自信心不足、难以与同龄人建立关系,无法在一个团体中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等。
面对孩子的社交问题,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呢?
亲子间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倾听和了解孩子社交中的具体问题,平等地交流和互动,是有效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父母作为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的引路人,应提出方法同其探讨交流,并给予孩子切实的帮助。
若孩子存在较为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神经发育问题,应及时寻求精神、心理的专业帮助,开展积极有效的治疗,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保驾护航。青春期的心理成长发育对成人后的社交、工作、生活等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需做到合理地教养、平等地沟通和指引、积极恰当地关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问题,为孩子未来的成长打下健康基础。
受欺负 孩子成长必经路
随着孩子认知水平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同伴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多。在交往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学校等集体环境中。对很多家长来说,这是一个经常会遇到,但又很困惑的问题。那么,面对孩子间的冲突,家长应该怎么做?
不要过早干预冲突
中国讲究“以和为贵”,很多家长认为冲突是消极的、错误的,会破坏小伙伴间的关系,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从而极力避免冲突。例如发现孩子有冲突的苗头时,家长就会赶紧将孩子分开或者让一方忍让,来熄灭冲突的“小火苗”。实际上,冲突能帮助孩子逐渐形成接纳同伴、采纳同伴观点的能力,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学家认为,冲突能促进个体变化、适应和发展,尤其促进社会认知发展。因此,家长应该正确看待孩子与同伴冲突带来的教育价值,利用冲突来帮助孩子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鼓励孩子自主解决
家长在处理孩子间的矛盾时,应保持中立态度,不要让自己的想法先入为主。家长不要将关注点放在孩子是否被欺负了,因为孩子的想法会受到家长的影响。特别是一些低龄儿童遇到冲突时,往往行动先于语言,抢、夺、推搡等,家长应该明确这并不代表孩子有问题,但要将孩子间矛盾与暴力行为相区分。
对于真正的暴力,家长要进行干预,无条件站出来保护孩子。在面对孩子与同伴间的冲突时,家长应该教会孩子自主解决问题,帮助孩子战胜冲突带来的挫折,而不是取而代之或者替孩子“讨回公道”。
巧用六步法处理冲突
对待孩子的情绪上,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一直走在前面,家长可以参考他们的“高宽教育”解决冲突六步法。
第一步,在面对孩子间的冲突时,家长首先应保持平静,制止孩子去伤害别人。
第二步,认同接纳孩子的感受,帮助孩子表达他们的情绪,不对孩子的情绪加以评判。
第三步,搜集信息,询问“有什么问题?”,而不要问“为什么”,让孩子具体地表达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
第四步,重述问题,如“因此,问题是……”,家长应保持中立,不应偏袒任何一方。
第五步,询问孩子如何解决,并一起选出一个办法,如“那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第六步,需要时给予后续支持,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执行解决方案。
沟通难 了解需求是根本
总会有家长抱怨自己一番苦心为孩子着想,孩子却怎么也不肯接受自己的建议。那么,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呢?
你的教养方式对吗
首先,要注意对孩子的养育方式,形成民主-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既能恰当回应孩子的情绪需求,也能有效地给孩子的行为提要求。在对孩子给予适当关注和理解,建立愉快亲密的亲子关系同时,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合理的控制,给孩子“有红线的自由”。父母及时的监控和反馈,及时的奖惩机制,能鼓励良好行为,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其次,要注意几种错误养育方式。专断-拒绝型养育方式的父母较为专制,不回应孩子的情绪需求,不给孩子任何自由。为了控制孩子,常会大声训斥孩子,甚至用暴力逼迫孩子服从,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问题,或者以躯体疾病的形式来逃脱父母的高压。放任-纵容型的家长和忽视型的家长一般对孩子的行为提要求,他们或者完全满足孩子的要求,或者很少与孩子交流沟通,给孩子过多的自主权,不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管理。孩子往往任性不服管教,情绪控制差,到青少年和成人期甚至发展为品行障碍和反社会行为。
不同年龄段有侧重
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家长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孩子沟通。对年龄偏小的孩子不满足要求就哭闹的行为,应该进行分析,判断行为的目的(功能),给予相应的处理和回应。有时孩子的哭闹是为了获得想要的玩具,如果父母觉得不应满足,就应该拒绝,可以引导孩子通过良好行为攒积分来换。有时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但因为大人忽视了,孩子的哭闹可能就是表达愤怒和不满,这时候需要适当的安慰和补偿。父母需要学习分析孩子行为,坚持前后一致的原则,不能因为舍不得孩子哭,或者自己太忙顾不上管孩子,就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样的行为管理就不会有效。
对于大孩子,特别是青春期以后的孩子,他们不再像小孩子那样依赖父母,希望更独立自主,因此不愿与父母沟通,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父母需要给青春期的孩子足够的支持,注意观察他们的行为,保持适当的交流时间。发现孩子拒绝或回避父母时,可以多用描述性的语言,少用评价性的语言,多倾听,少建议,鼓励孩子打开心扉。当发现孩子遇到困难时,鼓励他们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给予适当的支持,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当发现孩子想要冒险时,适当的陪伴与监护很重要,不但能帮助排除危险因素,还可以避免意外伤害。
总之,无论孩子年龄大小,父母都应学会通过适当的方法了解孩子内心的需要,从外在的行为看问题的本质,及时与孩子沟通并解决问题。
沉迷网络 树立榜样很重要
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是不少家长担心的问题。“游戏成瘾”在《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中被正式名称为游戏障碍,与酒精成瘾、赌博成瘾等一样,成为成瘾性疾患的一种。这些物质和行为本身不一定有害,例如逢年过节与家人团聚时适量饮酒助兴并无大害,而如果每天都要喝酒,就可能是疾病了。同样,孩子适度地用手机上网,可以加强与同学、朋友间的联系,更迅速地获取信息,但如果因为网络游戏而不顾学习和正常社会交往,家长就需要警惕了。因此,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上网,可参考以下建议:
帮孩子定计划
许多孩子,特别是年龄稍微大点的孩子都明白,玩手机时间太长会占用学习、锻炼和社交的时间,也会影响视力。然而,由于儿童的自控能力较差,很多孩子面对手机网络的诱惑无法自拔。建议在家庭氛围轻松愉悦的时候,向孩子提出这个话题,共同制定计划管控好孩子用手机的时间。这个计划需要双方都认同,如果孩子本来用手机上网的时间比较多,可以一开始宽松一些,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计划应该非常具体,容易实施和监管,与孩子的年龄相适应。例如,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规定:
1.时间:每天固定时间可以使用手机。
2.用量:每月限定流量,如果提前用完,不予充值。
3.内容:用手机就必须回复家长的电话和消息,允许和朋友社交、上网查资料,但不允许用手机看电影。
如何有效执行
制定计划只是第一步,严格执行计划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一步。任何行为管理计划都需要严格执行、奖惩分明,才能达到效果。所以,在制定计划时,要和孩子商量好,如果违反计划会有哪些惩罚,在一段时间内遵守计划会有哪些奖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孩子会很快发现自己其实不需要遵守规则。
身教重于言传
若想让孩子合理使用手机上网,家长树立榜样也十分重要。要让孩子看到,这个规则限制的不只是他一个人,而是每个人在用手机时都需要注意适度。为此,可以制定一些全家人都要遵守的规则,并请孩子协助监督家人执行这些规则。例如:家人共同进餐时不用手机,上床后不用手机,不安装手机游戏等。
文: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刘靖 杨莉 曹庆久 赵梦婕 徐凌子 裴栩瑶 敦玥 王清
来源:微信公众号“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