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康复广角
海淀院区: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昌平院区: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精神疾病康复中心
Tel:010-82088261
Email:lykangfuzhongxin@163.com
科普知识
“心”病用“心”医——老年人的疑病心态解读
老年人年纪大了,最担心的就是身体不健康,一旦得病或者听说亲友得病之后,就会很紧张,担心自己再次犯病或者得病,由于日夜担忧,就会出现很多身体不适表现,于是反复就诊,影响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针对这样的心理,我们应该多关心、照顾、陪伴,给予合理解释,引导老人回到正常的生活秩序之中。
张大妈76岁,丧偶10年,独居10年,有一儿子在国外定居,大妈退休前为大学教授,喜好较多,交往较广,退休后常参加社区的唱歌比赛,舞蹈队等活动,身体一直较好,但一年前,张大妈有一次正在参加集体活动时出现了心前区不适,到医院急诊被诊断为急性心肌缺血,不稳定心绞痛,进行治疗后大妈能参加集体活动,但大家发觉大妈常心神不宁,气色不好,说话减少,体重下降,慢慢参加集体活动也在减少,总说自己身体不好,心口憋得慌,单独在家时明显,后不敢单独在家,不敢睡觉,怕自己睡过去,找亲属陪伴才能在家居住,多次急诊到医院检查都没有异常。张大妈也非常苦恼,觉得自己一个大学教授怎么这样了。
像张大妈这样的老人非常多,早期是因为身体疾病出现异常不适,之后由于心理机制启动,变成担心身体疾病的再次出现。这是一个老年人典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老年人群处于身体衰老的过程中,常因为各种因素出现各种身体不适,对于一些致死性疾病或者急危重疾病,如心梗、脑梗、肿瘤等,老人明显感受到一种无力感和不能掌控感,出现明显的死亡恐惧,当自己不能掌控时,需要向周围人求助。
老年人不能单独待着,在独立空间时有更明显的不适感,或者启动身体的搜索功能,不断寻找类似症状,放大假设症状,还会去看书或者和熟人交流症状,在自我暗示的作用下,感受到各种和患病一样的躯体不适,甚至超过疾病的症状,同时多伴有睡眠差,焦虑不安,食欲下降,警觉性高,易怒等症状,反复去医院急诊,均没有疾病迹象。
针对这样的老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转移注意力。此类老人一旦进入自己的思维循环中,对外界的所有与疾病无关的事项全不再关注,沉浸在自己的疾病世界中,当老人特别想改变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外在力量将老人引入到她既往有兴趣的一些事情上,如听听音乐,和老人谈一谈过去与老伴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等,分享一些快乐的事情,但这些做法需要持续。如果老人改变的愿望不是很强,则需要我们陪伴的同时,引导老人了解自己的心理现象,通过一些没有危险但需要专注才能完成的事情让他来完成,只要完成就给予鼓励,缓慢引导老人从退行状态到现实生活中。
其次是在非常痛苦难受时,可以利用一些正念技术,关注此刻。利用深呼吸,引导老人关注最不舒服的身体部位,并真正将思维停留在这里,让老人感受这种不舒适,并通过深呼吸进行暗示治疗。减轻痛苦体验。
另外一点就是陪伴。老人的这种状态是一种非常无助,非常孤独的状态,就像回到了儿童时期,需要家长无条件接受,任何人就像她的救命稻草一样,她会死死抓住,述说各种不适,会提无理要求,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再坚强的人,在这个时候都是脆弱的,需要给他提供安全感和力量感,让他不再恐惧,不再孤独。
最后一点是关注。由于老人的这种现象,陪伴者会因为老人反复的述说,不再关注老人的身体状态,认为他说的都是假的,但一旦真有问题而不重视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总之,对于这样的老人要多关注,关爱,陪伴,引导他缓慢回到正常的生活中,严重的要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