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康复广角
![](/Sites/Uploaded/UserUpLoad/20230207/20230207104424.png)
海淀院区: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昌平院区: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精神疾病康复中心
Tel:010-82088261
Email:lykangfuzhongxin@163.com
编读往来
孩子是同性恋,家长该怎么办?
尊敬的医生:
您好!我有一个25岁的儿子,我偶然发现他最近去医院治疗肛门湿疣,当时我也没放在心上,后来我从他堂妹那里得知,他正在和一位男孩交往。之前我从未觉察到他有这方面的倾向,一直以来我以为他会像其他孩子一样,长大后成家立业,过上正常的生活。
作为父亲,得知这一切让我感到非常痛心。我从心底里希望儿子能够和一位异性结婚,过上传统的家庭生活,生儿育女。无论如何,我都难以接受这个事实,我希望能找到某种方法,帮助我的孩子改变性取向,走上“正常”的人生道路。
我希望您能理解我内心的焦虑和困惑,并能给我一些专业的意见:是否有办法通过治疗或其他手段,帮助孩子走出这个困境,重新找到更符合社会期望的生活方式?医生,请您救救我们家吧!
一位痛苦的父亲
亲爱的家长:
您好!感谢您的信任。临床上经常会遇到和您有相同困惑的父母,我能深深理解您在得知孩子的性取向后所感受到的震惊、痛心和焦虑。我相信这些复杂的情感源于您对孩子关心和爱。
但是,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按照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诊断分类标准(CCMD—3)》的规定,一个人,如果只有同性“性取向”,而没有其它精神症状的话,并不被视为“精神疾病”。因此关于您提到的改变孩子性取向的方法,答案是没有,我们没有办法治疗一种不存在的疾病。美国精神病学会更是在1997年通过决议,宣示从事改变性取向的医生将被认为是缺乏职业道德,这种治疗毫无科学证据支持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相反其潜在风险很大,包括抑郁、焦虑和自杀行为。请您看到这里的时候先不要着急合上信,耐心的看下去,相信您会有更多的收获。
我相信无论是您对孩子性取向感到的不解,还是希望孩子过上正常家庭生活的愿望,这一切都建立在您希望他能够过得幸福的基础上,而这正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因此,没有办法转变孩子的性取向,不意味着我们什么都做不了,相反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
一、同性恋的基本知识
我国著名性学家李银河教授将同性恋性取向定义为对性别相同的人具有性爱倾向并渴望与之发生性行为, 同性恋者则是以同性为性爱对象的个体。美国心理学协会则将同性恋定义为相同生理性别或社会性别之间的浪漫吸引、性吸引或性行为。
同性恋现象由来已久,古今中外的典籍中均有对同性恋现象的记载。当今我国同性恋人口数量众多,约占我国人口总量的3%~4%。至于同性恋的成因,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
相较于异性恋群体,同性恋群体常承受更多的社会压力,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问题。常见的压力来源包括自我认同压力、父母压力、情感归属压力、公众舆论压力以及法律保障的压力。目前国内多篇研究发现内化同性恋嫌恶与低自尊及低生活幸福感相关。在性取向发展的各个维度中,自我接纳是基础,情感关系是重点,而家庭接纳是难点。
二、关于同性恋的一些疑问
1.性取向是否是一个选择?
“选择”这个词难以描述这个复杂经历,如果您认同自己是异性恋,您是否觉得您是有意识地选择做出的决定呢?性取向并不像从一堆选项中挑选一个后,就能决定未来的欲望和兴趣。关于这个问题,对一些人而言,这似乎意味着“我能帮我的孩子改变这个部分吗?”“我的孩子是选择成为同性恋吗?”。
性取向既不是选择,也不能被强制改变,就像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迷走神经一样。试图否认自己的一部分——无论是性取向还是其他方面——都会带来困扰、孤立和伤害。每当我们试图拒绝接纳自己的一部分时,这部分会变得愈加强烈,要求我们关注它。您的孩子就是您的孩子,包括他的全部。
2.这是我的错吗?
“谁该负责?”这个问题暗示着孩子的性取向本身存在问题。因此,探讨这个问题的第一步是以更加开放的方式看待它,这并不(或者至少不应该)是为了指责自己或他人,而是为了让您思考,为什么孩子的性取向和您的不同,或者与您预期的有所差异。
每个人探索和理解自己性取向的过程并不一样,也很难归结为某一个特定的起源。此外,您知道了为什么您的孩子是同性恋并不会让您成为更好的父母。更重要的是,接纳和支持您的孩子。
您可以围绕这些问题和孩子开展对话,注意避免用“是因为我吗?”或者“我做错了什么让你变成这样吗?”这样的语气来提问。尝试用更积极的方式来引导对话,比如说:“我很想知道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理解自己这部分的。你觉得这一直是你内心的感受,还是生活中的经历塑造了你的性取向?”如果您的孩子能够开放地谈论这些问题,您将能更多地了解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性取向,这也有助于您减轻一些负罪感。如果孩子还没有准备好回答这些问题,请耐心等待。他们最终会达到一个可以更开放沟通的阶段。
3.“我觉得这只是一个阶段,性取向是会改变的吗?”
大多数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变化——性取向也包括在内。就像我们对食物和音乐的喜好可能会随着时间变化一样,我们被谁吸引以及为什么会被他们吸引,也会受到外貌、个性、兴趣,甚至性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孩子的性取向可能在一生中保持一致,也可能有所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现在的性取向就不重要。每个孩子——事实上每个人——在性取向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旅程。重要的是他们现在是谁,他们此刻的感受如何。
作为父母,您知道人生旅途充满意外,因此尽量保持灵活,尊重孩子的成长和变化,而不是试图预见或掌控未来。尊重孩子的性取向,即使您怀疑这个性取向会随着时间变化,或者您在内心深处嘶吼,“我知道这不是真的”,反对孩子的性取向通常适得其反。您越是坚持ta们不是他们所说的那样,ta们就越可能投入更多精力去证明您是错的,而不会专注于自我反思。
让您的孩子经历他自己的旅程,尽量去欣赏他们现在的样子,以及他们如何认同自己。也许您是对的,他们会在探索过程中对自己的性取向有新的认识。但也可能您是错的,您的孩子在自由探索自己性取向的过程中,遇到同性挚爱,与对方一起共度余生,获得比您曾设想的更多的幸福。
三、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花一点时间为失去的东西“哀悼”。您和孩子失去了对社会规范的归属感,也失去了“正常人”应有的权利或特权。但是,随着被“同性恋”身份拿走的一切东西,他也被赋予了其他的可能性,您的孩子会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在某些方面可能逃脱了畸形的异性恋规范的束缚。所谓性取向的差异只是不同,而非优劣。
2.了解同性恋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刚得知孩子是同性恋,家长感到不知所措、恐惧完全正常,给自己一些时间,寻找相关的书籍、科普文章和资源,当您了解的信息越多,您的恐慌就越少,慢慢地您就会发现,很多关于孩子未来的担忧其实和孩子的性取向无关,而是和自己的无知及偏见有关。
3.看到幸福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希望孩子过上正常家庭生活”的愿望,意味着您希望他找到幸福,然而,幸福有许多方式。同性恋这一行为是当事人自己选择的道路和生活方式, 是自己的生理选择或价值观的体现,我们应该尊重当事人的选择, 给予理解和包容。许多父母担心同性恋者无法组成传统家庭或抚养后代。事实上,现代社会的家庭形式已趋于多样化,许多同性伴侣通过领养等方式也能实现育儿的梦想。这些选择虽然可能会面对一定的挑战,但同样可以带来家庭的幸福与满足。接纳孩子的性取向,并不意味着放弃对他未来幸福的期待,而是以一种新的方式支持他,帮助他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4.找到孩子身上保持稳定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您的孩子会成长,某些方面在您看来会变得比较陌生,在那些您感到不确定、害怕或迷茫的时刻,想想您孩子身上那些永远不会改变的部分:他们的热情、他们的价值观、害羞时露出的傻笑,说话时的口头禅,以及他们有多么爱您。找到这些永恒不变的东西,紧紧抓住它们,以帮助自己在变化中保持稳定。毕竟,这一切都是成长的一部分,是您的孩子探索发现内在及外在世界的必经过程,性取向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部分。
5. 尝试和孩子进行坦诚的沟通。您可以表达您的震惊和担忧,也可以分享对孩子的期待和愿望,但重要的是尊重他作为一个成年人为自己人生做主的权利。避免问“您确定吗”,或者做出评判性的假设,可以说“我不太理解你的意思,可以再多告诉我一些吗” 。尽量不要在提问时暗示您对这些变化不满或认为它们不代表真实的他。告诉孩子,无论他做出怎样的选择,您都会爱他、支持他。这种无条件的接纳对孩子来说是莫大的安慰,能帮助他更好地面对外界的压力。无论如何,他依然是您认识和深爱了多年的孩子,尝试用和以前一样的方式和孩子交流,这样能传达出,无论如何您都爱他,他不必担心你们的关系会因为他的性取向而改变。给自己一些空间去重新调整,允许自己在过程中忧郁或者说错话,这是适应新事物的一部分,您越主动沟通,这个过程就会变得越顺利。
5.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您提到孩子正在接受肛门湿疣的治疗,这可能与性行为有关。建议您鼓励他定期进行全面的性健康检查,并加强相关健康知识的普及。无论性取向如何,安全的性行为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6.积极寻求专业心理治疗支持。如果您了解相关知识后,仍有很多疑惑,建议积极寻找专业人员的帮助,这不意味着您、您的孩子或您的家庭有什么“问题”,这只是意味着您需要一些支持,有些父母在接受孩子性取向的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情感波动,专业人士的陪伴和建议会有所帮助。您的情感反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去调整心态。
为什么父母是世界上最具有挑战性、最让人失眠的工作,但同时又是最有意义的、最终对社会最有益的工作?因为它教人们学会如何去爱。尽管眼前的事实可能与您的期望不符,但请相信,您的爱与支持是孩子应对一切挑战的最坚实的后盾,是帮助他走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
此致
敬礼!
张俪骞 医生
本文由廖金敏编辑校对。
参考资料:
[1] ERIKSEN T. Unconditional: A Guide to Loving and Supporting Your LGBTQ Child[M]. Mango Media Inc., 2022.
[2] OWENS-REID D, RUSSO K. This is a Book for Parents of Gay Kids: A Question & Answer Guide to Everyday Life[M]. Chronicle Books, 2014.
[3] 张艳芳,李用国,兰英华.关于同性恋成因的系统研究综述[J].中国性科学, 2018, 27(10):3.DOI:CNKI:SUN:XKXZ.0.2018-10-048.
[4] 杜青芸,心理卫生学.中国同性恋群体内化同性恋恐惧: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心理求助之间关系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25-01-27].
[5] 蒋清青,田家玮,翟萌曦,等.年轻男男性行为人群自杀意念及相关因素的随访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2, 36(11):937-943.
[6] 张爱迪,谭思敏,刘艳,等.当代青年男同性恋者性身份认同发展特征[J].中国性科学, 2022(009):031.
[7] 刘嘉虹,杨子笑,梁晓勤,等.女同性恋压力来源的质性研究[J].心理月刊, 2022, 17(19):195-197.
[8] 闫懋君.我国同性恋者自杀意念产生因素研究[J].西部学刊, 2021, 000(002):61-64.
[9] 李银河,郑宏霞.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及影响因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6):6.
[10] [10]俞倪蕊,夏思瑜,宋明华,等.女同性恋内化同性恋嫌恶与自我概念清晰度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5-01-27].
[11]李放.同性恋者内化同性恋嫌恶与抑郁的关系:自我概念清晰度的中介及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 24(3):5.
[12]顾锋,张登浩.社会排斥与男同性恋的生活满意度:自我概念清晰度和内化同性恋嫌恶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3, 31(2):402-406.
[13]李放,郑雪,麦晓浩,等.年轻男同性恋者内化同性恋嫌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与孤独感的中介效应[J].心理科学, 2014, 3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