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康复广角
海淀院区: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昌平院区: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精神疾病康复中心
Tel:010-82088261
Email:lykangfuzhongxin@163.com
心理加油站
疾病所处阶段不同,康复重点也不同
精神疾病的康复是一个贯穿全病程的系统性过程,不应仅在症状控制后才开始,而应与治疗同步推进。康复的目标不仅是消除症状,更是促进患者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的全面恢复,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然而,由于疾病所处阶段的不同,康复的重点也会有所差异。
一、急性发作期
急性发作期是精神疾病发病的初期阶段,症状通常突然出现且较为严重,患者可能出现幻觉、妄想、思维紊乱、情绪失控、行为异常等表现。此阶段的康复重点如下:
1. 控制症状
在急性期,患者 症状较为严重,康复的首要任务是通过药物治疗快速控制病情、减轻症状,稳定情绪,防止病情恶化。部分患者可通过门诊治疗缓解症状,但如果患者出现自伤或伤人的行为,住院治疗则是更为安全的选择。
2.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尽管患者在这一阶段无法胜任原有的学业或工作,但不应仅被动等待药物发挥作用。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鼓励患者保持基本的健康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以及与外界保持基本接触,参与简单的社交活动。这一阶段的治疗主要以居家或住院为主。
二、巩固期
当急性期的症状得到初步控制,患者情绪逐渐稳定,幻觉、妄想等症状明显减轻,但仍可能存在一些残留症状,如不愿与人交流、缺乏兴趣等,此时患者便进入了巩固期。这一阶段的康复重点如下:
1. 学习认识与管理疾病
患者可以通过就医、阅读科普文章、参加健康教育等方式,了解自己的病情,理解发病原因、症状表现以及药物的作用。同时,患者应学习自主管理药物,包括了解药物名称、剂量、作用机制,能够按时、按量服药,并在门诊就诊时主动与医生沟通药物及副作用。对于难以避免的药物副作用,患者需要学会与之共处。例如,对于可能导致体重增加的药物,患者可通过饮食控制和增加运动来应对。
2. 充实生活内容
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患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丰富生活,如参与棋牌、手工、绘画、运动、阅读、家务劳动等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基于患者既有的兴趣爱好,也可以尝试新的内容。即使患者本身没有兴趣,也可以在尝试中获得积极体验。如果居家开展有困难,可借助医院、残联组织的康复活动或社会培训机构。这不仅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促进认知功能的恢复。
三、维持期
经过急性期和巩固期的治疗,患者病情逐渐稳定,症状基本消失,社会功能有所恢复,便进入维持期。此阶段的康复重点如下:
1. 预防疾病复发
在规范药物治疗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患者需增强对疾病的管理能力,及时识别复发信号,做好疾病监测。同时,患者应正确认识和接纳疾病,调整负面认知,培养积极思维,提高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能力,并树立合理的自我期望,以更好地预防疾病复发。
2. 逐步回归学习与工作
当患者准备回归学习或工作环境时,需要在体能、作息时间、认知功能、社交技能、工作技能等方面达到较高要求。这些能力的提升除了前期康复的积累外,还需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来实现。对于病前没有工作经历的患者,可以通过技能培训增强就业竞争力,或通过承担家庭责任、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等方式进行锻炼。
精神疾病的康复并非仅靠患者个人的努力,家属的支持同样至关重要。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生,督促患者按时服药,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反馈。同时,家属需为患者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耐心倾听和交流,给予必要的支持与理解。在每个阶段的康复中,家属应以鼓励引导为主,避免过于强制,以免引发患者的抵触情绪。
精神疾病的康复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康复效果,帮助患者实现全面恢复,重返社会。
本文由廖金敏编辑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