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健康科普 >心理加油站

精神康复广角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海淀院区: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昌平院区: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010-62723860  / 82801936

dyb@pkuh6.cn

海淀院区: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昌平院区: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精神疾病康复中心

Tel:010-82088261

Email:lykangfuzhongxin@163.com

心理加油站

识别、监测与应对压力

来源: 作者:李静静
浏览次数:

每个人生活中都有压力,压力分为正向压力和负向压力。正向压力是我们有能力处理的,自己选择的,拥有一定控制力的,朝着积极的结果工作的或者让我们感到愉悦的压力,它增加了对生活的期望和激情。负向压力是对结果缺乏或者没有控制,它可能是意外或者期待之外,后果是消极的。

精神疾病患者在康复中学会积极地应对压力非常重要,它能帮助患者保持病情稳定,预防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应对压力有几个重要环节,接下来以我的个案房某为例展示这几个环节,房某是45岁女性,诊断双相情感障碍,病程8年,发病后未继续工作,在家中能照顾自己、并且能料理家务、照顾老人,性格小心谨慎,不善于管理财务。

一、    识别压力情境和早期预警信号

压力情境是指我们感到有挑战的情境,之所以称压力情境是因为这些情境引起的压力可能会增加疾病发生的可能性。比如,房某的压力情境是当做一些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时,准备驾考时,支出超过收入时(房某发病时曾陷入债务危机)。压力情境因人而异(见图1)。

早期预警信号指显示我们有患病风险的最早信号。早期预警信号发生在每一段发病之前。比如疲惫、难以集中注意力、免疫力降低、难以解决问题或作决定、胃口改变、睡眠改变、心情改变等。房某的早期预警信号是有压力时会忙乱,做事丢三落四,容易着急、易激惹、容易与人争论、多疑、睡眠不好、多梦、而且容易做不好的梦。当出现这些信号时就要引起注意,积极寻求家人和医务人员的帮助。疾病预防的目的就是意识到压力情境的发生、注意早期预警信号,同时,实施适当的策略来减少发病的可能性。

QQ截图20190228090641.png

图1 方某的压力情景及早期预警信号

二、    监测日常压力

每天监测日常压力的目的是防止压力随时间的推移而堆积。如果我们没有注意监测日常压力,我们的身心就有可能受到压力堆积的影响。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要思考这件事是增加了你的压力,还是减少了压力,还是没有改变你的压力等级。在监测日常压力时,我们可以回想最近一天或者一周的活动,并记录下来:我当时在哪里?发生了什么?我是如何应对的?我的感受如何?有什么压力迹象?这项事件有多重要?

QQ截图20190228090702.png

图2 房某记录的日常压力

如图2所示,房某最近有两个压力事件,一是在银行,父母要以她的名义买一个储蓄类保险,案主一开始拒绝,因为案主以前一个人生活时曾欠了很多外债,这也是导致案主发病的一个诱发因素,而且现在这些钱也不是案主的。案主当时的感受是害怕自己在疾病状态不好时把钱取出来花掉,对自己而言这些钱是沉重的负担,压力迹象是心情感觉沉重,想拒绝这件事,不想接受,这件事项对案主来说重要程度评分是9分(满分10分),通过评分可以看出这件事对案主的影响很大。

第二个压力事件是在家里,发现妈妈的一个手指淤青,应对方法是查网站、查书了解信息,当时的感受是很紧张,压力迹象是变得很唠叨,话多,这件事的重要程度是10分,可见案主对父母身体是非常关注的。

三、应对策略

监测到压力事件以后,我们可以思考自己用来减轻压力的策略,根据这些策略的有效程度为他们打分。比如房某担心自己和父母的身体健康,采用的方法是向自己的门诊医生和个案老师倾诉,跟姐姐微信交流,案主认为这些策略的有效分数是10分(满分10分),那么这些策略就可以继续充分使用(见图3)。

在应对策略中还要考虑哪些策略是没有帮助的,比如孤立自己,对自己的担心守口如瓶等。在这一条中房某写到自己过于关注自己和父母的身体健康,让自己很紧张,周围人也跟着紧张。比如房某感冒了,一天中频繁监测体温,自己很紧张,父母也受房某的行为影响,表现得很紧张。那么更有帮助的策略是什么?比如和自己信任的人交谈、用笔写下自己的担心等。房某写到更有效的方式是跟个案老师每周沟通,学会疏导紧张情绪、正确处理和家人之间的关系,身体和情绪有变化时可以和门诊医生沟通,调整药物。同时,我们要继续监测新策略的有效程度。

QQ截图20190228090717.png

图3 房某的应对压力策略

很多人在面临压力时往往很难早期发现,没有积极采取有效策略,压力一旦累积到自己不能应付时,往往出现病情的波动。以上识别压力、监测压力和寻找积极策略等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学会合理地应对压力,稳定情绪,有效防止疾病的复发。


本文由廖金敏编辑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