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健康科普 >心理加油站

精神康复广角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海淀院区: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昌平院区: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010-62723860  / 82801936

dyb@pkuh6.cn

海淀院区: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昌平院区: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精神疾病康复中心

Tel:010-82088261

Email:lykangfuzhongxin@163.com

心理加油站

个案管理过程中的技术运用——绘制“生平图”

来源: 作者:曹珺然 韩冬影
浏览次数:

在对案主进行个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个案管理员一般会运用多种专业技术,以帮助案主自我梳理、更好地找到“症结”、明确个案管理的目标,从而“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挖掘案主潜能、提升案主生活质量。“生平图”就是诸多个案管理技巧中的一种,是指在个案访谈的过程中,案主在个案管理员的引导与陪伴下勾勒和完善自己的生命轨迹、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从而为进一步的介入和管理提供基础和方向。本次从生平图的理论基础、以小A为例的生平图“绘制过程”和生平图的意义与价值这三方面具体展开。

1.生平图的理论基础——生命历程理论

生平图的绘制过程是个案管理员引导和陪伴案主回顾自己生命历程的过程,其背后的理论基础起源于芝加哥学派的生命历程理论,其基本原理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理。个体在哪一年出生(出生组效应),属于哪一同龄群体,以及在什么地方出生(地理效应),基本上将人与某种历史力量联系起来;

2)“相互联系的生活”原理。人总是生活在由亲戚和朋友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之中,个人正是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被整合入特定的群体,每代人注定要受到在别人的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巨大影响;

3)“生活的时间性”原理。生活的时间性指的是在生命历程中变迁所发生的社会性时间(social timing),还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生命历程的协调发展。这一原理认为,某一生活事件发生的时间甚至比事件本身更具意义,强调了人与环境的匹配;

4)“个人能动性”原理。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建制之中有计划、有选择地推进自己的生命历程。即使在有约束的环境下,个体仍具有主动性。人在社会中所做出的选择除了受到社会情景的影响外,还受到个人经历和个人性格特征的影响。

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分析范式,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比如,一个人一生中会经历入学、就业、生育、退休等生命事件,这些生命事件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人的生命历程。生命事件发生的轨迹,亦即先后次序,以及生命事件之间的过渡关系,是生命历程理论研究的基本主题。生命历程理论之所以确定这么一个研究主题,是因为:第一,同样一组生命事件,如果排列顺序不同,对人生的影响也会大不相同。比如,有这样一组生命事件:(1)上学;(2)丧父;(3)就业。如果按(1)、(3)、(2)的顺序排列,就意味着一个人毕业参加工作后才遭遇了丧父之痛,丧父这一事件对此人人生的影响是比较有限的,因为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收入,能够自立了。相反,如果是按(2)、(1)、(3)的顺序排列,就意味着一个人还没有开始学业之前就丧失了父亲。早年丧父,显然会直接影响到他一生的成长。第二,生命事件之间是相互有影响的,这使得研究事件之间的过渡关系显得非常重要。在上面这个例子中,上学、丧父、就业这三个事件显然是相互影响的,我们只有在明白了这三个事件之间的过渡关系之后,才能真正了解它们对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影响。

2.生平图的绘制——以小A事件为例

1)小A基本情况

A自小体弱多病,学习比较吃力,跟班就读。高考复读一次,后去外地上三本,适应环境很差,大学期间自诉一直“水土不服”,身体不适,一直在看病。上班之后反复因诸多躯体不适就诊,均未查出特别严重的问题,综合医院建议案主来我院就诊。

父母均退休在家,家里主要由父亲操持,母亲做事儿比较慢。目前家人对案主显得无奈,称跟案主说任何现实的问题都没有什么用,希望案主能够身体好,快乐的生活。

案主现晚上十一点左右睡觉,白天基本十一二点起床,起来之后简单收拾,等着吃午饭,家里的午饭时间基本两三点,之后看看电视或者做些其他的事情。每天出家门一次,去家附近的商场、广场转转。案主特别容易受他人的干扰,做不到兼顾完成两件事情,有时候收拾完、准备要出门已经到了晚上九点。有找工作的打算,认为自己“身体不喜欢的”工作绝对不干。之前的工作不够悠闲,身体很受伤害。上班导致体力太差,生病越来越多,脑子不够用。希望做没有约束的工作,如不用长期盯班,不能离家太远等。

2)生平图的绘制

个案管理员与案主接触了十余次,案主自述当前的状况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但个案管理员在这方面的感受并不突出,案主依然只关注于自己,不希望受到任何限制、约束,希望别人改变。生平图技术在这个案例中进行运用,可以从不同阶段梳理,从而帮助个案管理员从案主既往的经历中找到进一步调整和干预的方向。

比如,案主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生的,那时候计划生育比较严格,家里有一个姐姐为什么还能生案主?出生时是什么样的环境,跟现在比变化大吗?父母后来为什么会下海做生意?案主和姐姐是由谁带大的,家里的老人有没有帮忙照顾?为什么姐妹两人都和父亲关系比较近,成长过程中母亲又是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小学之前有什么让小A印象深刻的事情或者画面,也可以引导案主说一说大人们或者亲友讲述的关于自己小时候的事情以及她自己的情绪感受。案主有没有上过幼儿园,如果没有上过是为什么,这段时间和谁在一起,干什么?和不上幼儿园的孩子相比,她自己觉得有什么不同?生平图一方面是针对个人生命历程的纵向回顾,另一方面也是横向的比较,比如100个孩子里,你相对比较特殊,那其他99个孩子在干什么,如果你比较特殊,那又特殊在哪儿,这特殊的经历对你人生轨迹有哪些影响,等等。

进入小学阶段,有什么让小A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在学校有没有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和老师的关系怎么样?放学回家后一般会做些什么?与父母的关系是什么样的,父母的关系又如何?姐姐在案主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针对案主做事情比较慢,不能很好地处理很多事情的情况,可以问问在此阶段小A是否可以应付学业,是否感到吃力?针对案主非常重视健康,并且总是感冒生病的情况,可以问问这一阶段身体状况怎样,是否容易生病?印象中最严重的生病是什么,等等。

接着,就是中学阶段,包括初中和高中阶段。可以从了解小A是如何进入初中和高中问起,是考进去的,还是按片区入学的呢?不同的入学情况给当时的案主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一阶段也可以从与同学、老师、父母、姐姐的关系、父母之间的关系、能否应对课业任务以及身体状况这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进入了大学阶段。从小A的叙述中可知,她很晚起床等情况主要是从大学开始,那么除了上面小学、中学阶段所问的方面,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周围同学的表现是什么样的,是否也睡懒觉,如果也有,和自己有什么区别,如果没有,那么这种区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大学毕业进入工作单位后,可以聊聊进入职场对于她而言有什么意义,或者有着怎样的情绪体验?自开始工作以后,有没有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吗?让她生气或者不开心的事情有什么,又有什么事让她开心?在单位与同事相处得怎么样,与领导的关系如何?在这期间与家人的互动有什么变化吗?父母对于自己的期待或者要求有什么变化吗,等等。

对于年龄比较大、人生历程走得比较多的案主,个案管理员还可以继续按照时间的脉络绘制案主进入婚姻、有了孩子、退休之后步入老年这些阶段的生命事件和情绪感受。

3.在个案管理中绘制生平图的意义

1)有利于了解案主的成长背景和情绪体验

生平图的绘制过程不仅仅局限于对里程碑事件的了解,个案管理员应更多地关注他当时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在有需要并且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做一些认知行为治疗,比如说案主对一些事件有负性的认知(如有很强烈的抱怨、憎恨等体验)时,尝试用优势的视角,调整他(她)的看法。同时又要注意调整的技巧,不能是生硬的劝说,而应是尝试进入那个情景,然后跟他做一些认知的输入,贴着案主的情和欲,像水和沙一样穿过心灵的间隙,用个案管理员的气场和心理能量来给予案主积极正面的认知体验。

2)有利于帮助案主发现自身优势

可能案主自己现在已经遗忘了自己曾经喜欢什么、自己曾经在哪些方面表现得非常优秀,通过生平图的回顾和绘制,可以更好地帮助案主调动资源,重新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生活。

3)有利于案主和个案管理员之间更好地建立专业关系

当个案管理员对自己的背景信息非常了解时,案主会比较容易产生信任心理,有利于建立更好的专业关系,便于进一步个案工作的开展。这也是为什么个案转介之后,个案会对新的个案管理员产生复杂的情绪,这是原因之一。个案管理员与个案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是达成目标、提高成效的基础。


本文由廖金敏编辑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