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健康科普 >科普知识

精神康复广角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海淀院区: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昌平院区: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010-62723860  / 82801936

dyb@pkuh6.cn

海淀院区: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昌平院区: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精神疾病康复中心

Tel:010-82088261

Email:lykangfuzhongxin@163.com

科普知识

关注催眠药成瘾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2015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我国约有16.8%的人有过失眠的经历。使用催眠药的人越来越多,催眠药的滥用与成瘾问题日益突出。《中华精神科杂志》2017年2月刊载艾思志、时杰的文章《关注催眠药成瘾》,文中涉及到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对广大病友正确、安全使用催眠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科普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解读。

什么是催眠药?

催眠药也是我们常说的“安眠药”,是指能够诱导睡意、促进睡眠的药物,它们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抑制作用,常用于治疗失眠。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可以将临床上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分为苯二氮类、非苯二氮类、具有催眠作用的抗抑郁药、抗组胺药、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及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失眠让人最不舒服的症状之一是入睡困难,失眠者常常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越睡不着越着急,越着急越睡不着。催眠药的作用是帮助缩短入睡时间,有些药物还有助于延长睡眠时间和改善睡眠质量。

催眠药会成瘾吗?

催眠药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导致第二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过度镇静等,除此以外,苯二氮类药还会改变基本的睡眠结构,长期或高剂量使用易产生戒断反应、耐受和依赖等不良反应。这点也是近年苯二氮类药使用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而非苯二氮类也有成瘾的可能性,因此国际麻醉药管制局和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均把这两类药列为管制药物,大部分为“二类”精神药品,还有个别的因为成瘾性强,被列为“一类”精神药品,这两类药只能在医院,用专门的处方才可以开到,而且每次都只能开限定的少量。这些限制是一般的处方药所没有的。其他的催眠药,如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则无明显的耐药性和依赖性,因此未被纳入管制药品名单。

成瘾有什么表现?

成瘾相关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耐受性、戒断症状及精神依赖。失眠患者通常连续使用数天苯二氮类药即可产生耐受现象,使用原有剂量的药物催眠效果变差。长期使用苯二氮类药(大于6个月)的患者在突然停药后会有40%出现中度到重度的戒断症状,而其他的60%则会出现相对较轻的戒断症状,主要包括焦虑、失眠、抑郁和运动症状、耳鸣、感觉异常以及胃肠道症状。在连续用药3~6周之后,突然停药会出现撤药症状。撤药症状与戒断症状极为类似,包括焦虑、坐立不安、反跳性失眠、易激惹,少数可有胃肠道症状和听觉过敏。部分患者在停药后可能会出现上述撤药症状。此外,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假性撤药症状,表现为对症状的过度解释,往往是由于患者对戒断症状具有过高的预期或心理负担。

非苯二氮类,主要有唑吡坦和佐匹克隆,相比苯二氮类成瘾性更小、安全性更好,国内目前仅有一些零散的成瘾病例报道,这些患者多具有物质滥用或精神疾病史。其戒断症状与苯二氮类药类似,主要包括心理渴求、失眠、焦虑、震颤、心悸。较为严重的戒断症状包括出汗、恶心、呕吐、精神错乱或者幻觉。

催眠药的合理使用

如果睡眠问题是入睡困难,应选用起效快的药物(如唑吡坦、扎来普隆);如果问题是睡眠浅、易醒、睡眠时间短、早醒等,应选用半衰期长的药物(如替马西泮、氯硝西泮);如果患者合并抑郁,应考虑抗抑郁药(如多虑平、米氮平、阿米替林)。

一般来说,催眠药的使用应从低剂量开始,并维持最低有效剂量,尽量避免持续每晚使用,避免连续使用超过2~4周,只在真正有必要时再使用。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不要使用苯二氮类,因为可能产生肌松作用而加重呼吸暂停。老年人对药物更敏感,耐受性更差,而且往往伴有慢性躯体疾病,使用多种其他药物,所以老年人在用催眠药时应该从低剂量开始。有些药物可以通过胎盘,因此孕妇尽量不要使用,尤其是生产之前几天不要连续用药。

对于具有成瘾性的药物,如果已经连续使用一段时间了,就应在停药的时候采用缓慢地、逐渐减量的方式:每2周减少原剂量的25%,直至完全减停;第1周和第2周分别减少原剂量的25%,此后每周减少原剂量的10%,直至最终完全减停,当药物使用为高剂量时应以中等速度减量,低剂量时应以小幅减量,以预防严重的戒断症状。

总结

总的来说,目前国内外常用于治疗失眠的催眠药主要是苯二氮类、非苯二氮类这两类,这些药物的使用会带来一些滥用和成瘾的风险。不过也没有必要过度的担忧,临床使用这些药物的安全性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和停药是可以放心的。

此外,还有一些非药物的干预手段,如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睡眠效果。未来应该将催眠药治疗与认知行为疗法有机结合用于失眠的治疗。